Search


你永遠聽不到這首曲子在演奏些什麼。

在《音樂五四三》15年前開播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你永遠聽不到這首曲子在演奏些什麼。

在《音樂五四三》15年前開播時,當年的開場裡,馬世芳先生錄了一句話:「用噪音作詩」。噪音也可以是一首詩嗎?當然。工業搖滾與工業金屬裡都有大量的工業噪音元素。這些從工廠中吵雜喧耳的機械音中發想的音樂創作,藉由這些環境音提醒人們,在80年代社會工業化所引發的快速生活步調,帶給人們極大的不適感。

從環境音中發想的音樂不只工業音樂流派,最有名的莫過於先鋒派古典音樂家約翰凱吉(John Cage)的大作,1952年創作的《4'33''》。

這是一首古典鋼琴曲,但後來也有以交響樂團編制演奏的版本,事實上不論是哪種樂團編制,甚至包括一個搖滾樂團,都可以來演奏這首曲子。

這首曲子有三個樂章,約翰凱吉這位古典音樂家給予演奏者極大的自由:演奏者可以自由地選擇每一樂章的演奏長度,第一樂章可以五秒也可以兩分鐘,只要當最後第三樂章演奏結束時,總長如曲名所示:四分三十三秒即可。

等等,這也太自由了吧,曲子應該已經白紙黑字寫在樂譜上,樂手的責任應該就是將其演奏完畢,怎麼還可以想彈多久就彈多久呢?這可不是一首爵士曲,可以讓你自由隨興的jam下去。可以自由決定樂章演奏的長度,這如何都不是古典樂界常見的作法。

事實是,這首曲子的樂譜上,寫著:
第一樂章
休止
第二樂章
休止
第三樂章
休止

演奏此曲的景象令人傻眼:鋼琴家靜靜地坐著,打開樂譜第一頁,然後就把鋼琴蓋給關起來,連手都沒舉起來,就這樣繼續靜靜地坐著。

就算是大編制的交響樂團,當此曲開始「演奏」時,指揮也不過是把雙手舉了起來,意味著準備開始,然後也把手放了下來,彷彿化為石像一般地站著。

他們偶而會動一下,大多是看著手上的碼表,計算「演奏」了多久。你可以在下方看到當年第一位演奏《4'33''》的鋼琴家大衛圖鐸表演的景象。

凱吉不是瘋子,他不是故意來整人的。他不像另一位會亂接俗劣電影的凱吉,他寫下這首沒有任何音樂的音樂,是有其意義的。

創作這首曲子的動機,來自某次他進入哈佛大學消音室的經驗。在完全沒有外界聲音的消音室裡,他只聽到兩個聲音:來自於身體神經系統的高頻音,以及血管裡的低頻音。他意識到,只要人還活著,這些來自自身發出的聲響是永遠不會停止的,既然如此,所謂的屏除外部噪音,並專心聆聽音樂,是不可能的事。

反過來說,其實我們隨時隨地都應該聽到這些「身體音樂」,只是我們無法隨意地像凱吉一般擁有進入消音室的經驗,所以他創作了《4'33''》,這首沒有任何音符的音樂,逼我們仔細地去聽---不是台上的演奏,而是來自於身邊觀眾的衣服摩擦聲、呼吸聲、演奏廳外的鳥鳴、甚至是因為這首特別的曲子而不太自在的觀眾輕咳聲。

聲音永不休止,如影隨形地在我們身邊圍繞,凱吉用看不見的樂譜,試圖去誘導聽眾感受環境所演奏的「音樂」。我們習於古典音樂是一種高度掌握音符與節奏的音樂形式,但凱吉打破了這種概念,你可以說,每次聽《4'33"》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,你可能聽到了隔壁媽媽正在打小孩的怒罵聲,下次變成了枕邊人安穩的呼吸聲,凱吉把音樂從治軍嚴明的音符調度,轉變成突破自由極限的偶然變化,音樂不再是固定不變的鐵律,它取決於聽眾自身的感受。這已經不只是音樂,已經達到了禪的境界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報導你從未在意(但很有趣)的小新聞;報導已經過時(但很有趣)的昔日事物;
View all posts